清淤及底泥修复技术

产品&核心技术 > 清淤及底泥修复技术 > 清淤及底泥修复技术

清淤及底泥修复技术

底泥原位修复及再利用技术是一种生物清淤技术,包括淤泥沥水、生物改良以及充氧等技术的综合运用,将污泥在原河道中实现改良再利用,结合植物栽植培育,污泥在微生物降解和植物吸收转化过程中被逐渐削减,达到冲淤平衡,实现净化效应和景观效应的双重统一。此技术可有效去除河道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适用于河道厚层黑臭底泥区的改造。

底泥原位修复及再利用技术

底泥原位修复及再利用技术是一种生物清淤技术,包括淤泥沥水、生物改良以及充氧等技术的综合运用,将污泥在原河道中实现改良再利用,结合植物栽植培育,污泥在微生物降解和植物吸收转化过程中被逐渐削减,达到冲淤平衡,实现净化效应和景观效应的双重统一。此技术可有效去除河道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适用于河道厚层黑臭底泥区的改造。

技术原理

底泥治理是解决河道内源污染的重要途径。底泥处置通常采用清淤疏浚技术,通过人工、机械(挖掘机、挖泥船等)的操作从水中清除淤泥,清淤疏浚是快速改善水质的方法,特别对于底泥污染重、厚度大的水域作用显著,但其成本高昂,并不适用于大面积作业,同时清淤过程中还会因扰动导致大量污染物进入水体,影响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此后清出的淤泥还面临转运及无害化处置的问题,过程中仍不能避免高花费及二次污染的风险。另外,从河道水体生态恢复的角度考虑,淤泥中包括一部分底栖生物和微生物,全部清掉会破坏河道底泥生态结构,因此清淤并不是最好淤泥处置方式。

黑臭底泥的修复及再利用技术将土著环境微生物、淤泥、植物有效结合,包括底泥改良和再利用两个部分。

底泥改良是利用土著环境微生物的降解功能对底泥进行再生化处理。其中土著环境微生物是筛选自原底泥环境中的功能微生物,一方面可短时降解产生臭味的污染物,吸收氨气、硫化氢、吲哚等臭味气体,快速除臭,消除感官影响;另一方面可通过微生物生化作用分解转化底泥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提高处理后底泥质量,增强底泥再利用性,并为植物修复步骤打好基础。

底泥再利用包括两种形式。(一)直接利用土著环境微生物的氧化作用、还原作用、水解作用等来降解河道底泥中的有机污染物和腐殖质,污染物被就地分解成为水和二氧化碳,可与水体治理同时进行,实现“水泥共治”;(二)按照自然河道的形貌特征,选培植物利用改良后底泥建立“净化植物带”,一方面改良后底泥不再是污染源,而成为具有吸附、分解、转化功能的活性净化带,可对从岸边流入河道的污染水体进行净化,形成水体净化屏障。另一方面利用植物生长吸收作用及植物根系区微生物的降解、吸收、代谢作用持续去除污染物,进一步净化水质、达到清淤效果,实现景观和净水效应的双重统一。

技术优势

    1)避免二次污染,实现淤泥的原位修复及再利用。

本技术可在原环境中进行改良,避免底泥的挖掘、转运,能够对污染物真正消除,不会造成任何二次污染,且再利用过程中建立的净化植物带具有净水持续性强、美化环境等特点,是消除河道内源污染源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2)本土化优势明显,安全性高。

在底泥修复过程中使用的土著环境微生物原环境采筛培养而成,不引入外来微生物,生态安全性高。

    3)保留了河道的生态系统。

由于传统清淤方式对原生水环境进行大规模量改造的同时,将一些受到污染却构成基本水生态系统的底泥、微生物、动植物组分也一并去除,导致水环境生态功能彻底丧失,特别是行使降解转化功能的微生物被移除或者不能在水环境中其中存活,水体也就很难恢复自净能力,随着稍有污染物的不断进入,就会发生污染反弹的情况。而淤泥原位修复就可以避免以上缺点,此技术不会搬除生态系统,而是修复原有恶化的生态系统,是水体恢复自净能力的关键。

应用过程展示:


                                修复前                                                           修复过程                                                 利用修复后底泥建立植物带


上一个: 人工增氧技术
下一个: 载体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