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臭河道成因分析和主要治理技术

栏目: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22-06-20
根据河道现状水质分析及沿岸生活区的实地调查,形成河道黑臭成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根据河道现状水质分析及沿岸生活区的实地调查,形成河道黑臭成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内源性污染:河道淤积的底泥,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氮、磷、重金属等污染物。经过多年接纳污染物沉积,底泥中积累的污染物在受到扰动或水体厌氧时,会释放到上覆水体中,从而形成水体污染负荷。

(2)外源性污染:河道从工业区、旧村中穿过,两岸居民多,污水直排入渠,脏、乱、差现象明显;周边截污支管网工程尚未实施完成,污水口未截流,存在污水漏排入河道,水质较差。

(3)河道自净能力较差:河道内污水横流,水深植物无法在河道中繁殖生长,导致河道中景观观赏性差,生态群落被完全破坏。水体生态系统结构缺失严重,呈荒漠化状态,缺乏自净能力。

(4)水量不稳定:河道存在雨季水多,旱季缺水,无法保证生态水量,存在旱季缺水的现象。本次项目整治范围为对河道及周边环境现状进行全面梳理,从生态清淤、人工增氧、生态净化和生态护岸等几个方面着手,全面提升河道及其周边水环境整体形象。

主要治理技术

(1)生态清淤:生态清淤是工程、环境、生态相结合的修复技术。其目的是利用机械设备去除水体底泥所含的污染物,清除污染水体的内源,减少底泥污染物向水体的释放,避免二次污染,从而改善水质,并为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创造条件。河道清淤目前主要有干河清淤、水下清淤和冲水清淤三种方案。

(2)曝气复氧工程:通过增氧设备向河道中提供氧气,增高水体中溶解氧含量,可以改变底泥及水体的供氧环境,通过寄宿在底泥里的微生物逐渐降解底泥或水体中好氧微生物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等,激活河水生态系统,修复水体生态位,将死水转化为活水,进行黑臭水体的有效治理。常见河道治理曝气形式主要有底部曝气和表面曝气,表面曝气又分为推流式曝气、喷泉式曝气、微纳米式曝气等。

(3)生态净化:又称植物修复技术,是一类以湿生植物或水生植物群落的构建为核心,利用植物自身及其共生生物体系清除水体中污染物的系列技术。通过水质生态净化技术,能够截留陆域面源污染、吸附吸收水体营养物质,从而达到保障、改善水质的目的。在项目完成清淤、水质提升工作有明显效果后,在河道内栽培水生植被,包括挺水植物再力花、美人蕉、旱伞草,浮水植物香菇草和聚草等。发挥植物净化水质作用的同时,提升河道景观效果,实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

(4)生态护岸:生态护岸是利用植物或者植物与土木工程相结合而构筑的透水透气的河流护岸,具备使河水与土壤相互渗透,增强河道自净能力,有一定自然景观效果的河道护坡形式。根据护岸所采用材料的不同,一般生态护岸有自然原型护岸、自然型护岸、复合型护岸。